德国服务器

崇山峻岭间的意大利战场,擅长战斗的德国人筑建的古斯塔夫防线

  著:罗伯特·M.奇蒂诺

  译:胡毅秉

崇山峻岭间的意大利战场,擅长战斗的<a href=德国人筑建的古斯塔夫防线”/>

  (上图)被炸成废墟和齑粉的卡西诺山一角。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第1伞兵师在盟军轰炸后竟然还能据守着图中的这一隅。

  意大利会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节约兵力而打的战役,是一个不具决定性意义的次要战场。德军和盟军都企图在意大利用尽可能少的兵力牵制尽可能多的敌军部队,而且对于在意大利的战斗,双方都只关心它对即将发生在西欧的战役的影响。德军的战略目标是阻止意大利境内的盟军部队参与盟军即将在西线发起的登陆战,而盟军则希望阻止意大利境内的德军部队增援登陆地区。事实上,双方都相信自己实现了目标。

  不幸的是,交战双方的目标是互相排斥的,而人们直到现在都很难确定是哪一方获得了成功,哪一方遭遇了失败。当然,要牵制敌军部队就必须动用自己的部队,结果双方都迅速在这个战场聚集了大量兵力。

  德军在这个战场最初只有一个第10 集团军,但随着战斗的进行又增加到了两个集团军—第14 集团军在1944 年1 月加入战斗序列。将整整一个集团军群放在意大利有严重的浪费兵力之嫌,毕竟这只是一个次要战场。

  同样,盟军在安齐奥的登陆也使美国第6军加入了部署在意大利的部队之列,而且在守卫滩头的殊死搏斗中,这个军扩充到了一个集团军的规模。虽然双方用于意大利的每一个师均错过了人人都知道终会到来的重头戏,但德军对这些师的需求显然比盟军大得多,考虑到他们在法国不得不部署“东方营”和“静态师”之类的杂牌部队来迎接“霸王行动”,这一点就更显得突出了。

  在消耗战中一换一的买卖肯定有利于兵力更多、武器更多、后勤能力也更强的一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意大利会战对盟军比较划算。但是如果不打这一仗,盟军也可以将更多的部队用于在法国的决定性会战。因此直到今天,在“谁牵制了谁”这个问题上,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也将永远成为意大利会战所提出的战略大难题。

  然而,意大利战场确实起到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作用。德国军队是一支对在战场上遂行作战有着极强执念的军队,甚至几乎不愿考虑战略、后勤和情报等不是那么刺激的战争要素,而意大利让德国人有机会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战斗。也许战略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但国防军在意大利将再次得以展示它传统的勇悍,发挥它的战斗力(Kampfkraft)优势,在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中羞辱它的对手。在这场战争中,这里或许就是最后一个能让德军战地指挥官赢得传统意义上的战场荣誉的地方。

  这些德军将领是一群性格各异的人:有凯塞林这样本性难移的乐观主义者,有埃伯哈德·冯·马肯森(Eberhard von Mackensen)这样敢打敢拼的装甲兵指挥官,也有弗里多·冯·森格尔·翁德·埃特林(Frido von Senger und Etterlin)这样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或特劳戈特·赫尔(Traugott Herr)这样坚韧不拔的硬汉。他们共有的特点是崇尚进攻的战场指挥传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率队冲锋还是迟滞敌军的行动,他们都把攻击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即使从事的事业已经毫无希望可言——或许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不屈不挠(Beharrlichkeit)也是终极的美德。

崇山峻岭间的意大利战场,擅长战斗的<a href=德国人筑建的古斯塔夫防线”/>

  (上图)摄于1943年末,凯塞林离开第1 伞兵师师部的场景, 他的身后是该师师长海德里希( Richard Heidrich)。在卡西诺山之战中,第1伞兵师是最顽强,给盟军造成最大困难的部队。

  没错,虽然同盟国正在所有战线上打得他们节节败退,而同样的情况最终也将发生在意大利,但是国防军的军官们都在做着他们唯一在行的事。他们即使在“向后退却”时也要“奋力前进”(Vorwärts kämpfend rückwärts gehen),换句话说就是—虽然他们是在防守,但也打得特别积极主动。他们的敌人将带着某种敬畏之心看待他们,而西方的战后文献中也充斥着对他们的赞美之词。也许对整个战争来说,意大利战场的意义很小,但是国防军恰恰在这个狭窄的半岛上赢得了最重要的胜利:使自己青史留名。

  虽然我们可以对双方进行这场会战是否明智提出种种疑问,但1944—1945年在意大利所发生的战斗之残酷却不亚于其他任何战役。这场会战是德国人所说的阵地战(Stellungskrieg)的经典例子。根据定义,在这类战斗中不存在运动,至少不存在大规模的机动,火力主宰一切,双方取得的进展通常只能以米而非千米来计算。凯塞林命令他的部队在这个半岛上挖掘了一系列防御阵地:首先是在沃尔图诺河沿岸,然后是伯恩哈德防线(盟军称为冬季防线),在其后方则是主阵地古斯塔夫防线。所有防线多少都是有些雷同的,它们都布满了地堡、混凝土碉堡、机枪火力点和经过伪装的炮兵阵地,许多阵地是在亚平宁山脉光秃秃的岩坡上通过爆炸作业开凿而成的。

  高耸入云的亚平宁山脉本身构成了意大利的岩石脊梁,其中涌出的许多河流要么向西流入第勒尼安海,要么向东汇入亚得里亚海。所有的河道都垂直于盟军的进攻轴线,因此从军事角度来讲它们都构成了严重的障碍,尤其是纵贯古斯塔夫防线的四条大河:自西向东依次是加里利亚诺河(Garigliano)、加里河(Gari)、拉皮多河(Rapido)和桑格罗河(Sangro)。最后,作为整个防线的支撑点并直接挡在盟军前进路线上的是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防御据点之一: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按照从第勒尼安海到亚得里亚海的直线距离计算,古斯塔夫防线全长约129 千米,起自西海岸的明图尔诺(Minturno),止于东海岸的奥托纳(Ortona)—在经过一场艰苦的街巷战后,奥托纳被加拿大第1 步兵师在1943 年12 月攻克。对进攻方来说,129千米的机动空间并不大,盟军如果想要打赢这场会战,除了正面强攻外没有多少其他选择。

崇山峻岭间的意大利战场,擅长战斗的<a href=德国人筑建的古斯塔夫防线”/>

  守卫这129千米长的防线的是德国第10 集团军,司令海因里希·冯·菲廷霍夫-谢尔将军(General Heinrich von Vietinghoff-Scheel)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装甲兵指挥官,他曾在波兰会战中指挥一个师,在南斯拉夫会战和“巴巴罗萨行动”中指挥一个装甲军。菲廷霍夫手下的第14 装甲军(由森格尔将军指挥)位于亚平宁山脉以西,正对美国第5 集团军;第76 装甲军(由赫尔将军指挥)位于该山脉以东,对阵英国第8 集团军;此外还有一支特别部队—豪克军级集群〔略微加强的第305 师,得名于师长弗里德里希- 威廉·豪克将军(General Friedrich-Wilhelm Hauck)〕,被部署在高山中作为联系上述两个军的纽带。因为国防军是防守方,所以享有这种克劳塞维茨所说的“较强的作战形式”带来的一切优势。

  意大利之战不仅是阵地战,还是山地战。双方对这种战斗都没有多少经验,它们各自的战斗序列中都很少出现真正受过山地战训练的部队。德军据守的与其说是一条防线,不如说是一连串半孤立的据点。各师从未作为完整的部队参战,而是以团或营为单位各自为战。正确布置防御阵地需要训练有素的眼光和实战经验,因为在一座山里,地理意义上的顶峰不一定就是军事意义上的顶峰。起初,德军部队就是倾向于在山峰的正斜面(在德语中叫Vorderhang)构筑阵地,这是一种受直觉驱使的做法,强调控制高地,并直接监视前方的谷地。但是德国人很快就发现,在正斜面构筑阵地无异于邀请盟军炮兵来炸死自己。惨痛的经历让指挥官们明白,通常最好的做法是利用反斜面(Hinterhang)来构筑阵地,而只需在正斜面上设置观察哨即可。这样做的要点是让敌军爬上山顶,然后在他们从另一面下坡并且被岩石坡面清晰映衬出轮廓时枪炮齐发。

  本文节选自《国防军》三部曲

崇山峻岭间的意大利战场,擅长战斗的<a href=德国人筑建的古斯塔夫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德国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德国服务器网联系。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