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服务器

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9月24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汉斯·盖革逝世

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9月24日<a href=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汉斯·盖革逝世”/>
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9月24日<a href=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汉斯·盖革逝世”/>

  文史公曰:盖革的名字同他发明的探测高能亚原子粒子的仪器联系在一起,现在简直是尽人皆知。这就是所谓的“盖革计数器”;盖革-米勒计数器是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探测器,至今仍然是实验室中敏锐的“眼睛”。

  汉斯·盖革1882年出生于莱茵兰-法尔茨州诺伊施塔特。父亲是语言学家。

  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和埃朗根大学。

  盖革于1906年在埃朗根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得到一笔研究基金,留学英国,他最初的学术工作是在曼彻斯特大学给阿图尔·舒斯特教授当助手。

  第二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接替舒斯特。在卢瑟福门下当一名得力的助手,从事α粒子散射的研究。

  他按照卢瑟福的要求,设计制成了一台α粒子计数器。卢瑟福和盖革利用这一计数器对α粒子进行了探测。 

  1908年,在卢瑟福的协助下,盖革对α粒子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α粒子有两个正电荷。

  1909年盖革和马斯登在实验中发现α粒子碰在金箔上偶尔会发生极大角度的偏折。卢瑟福对这个实验的各种参数作了详细分析,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1912年盖革返回德国并在柏林负责指导德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不久,他加入了炮兵部队。

  盖革的名字同在1913年发明的探测高能亚原子粒子的仪器联系在一起,现在简直是尽人皆知。这就是所谓的“盖革计数器”。

  盖革计数器最初是在1908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汉斯·盖革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为了探测α粒子而设计的。

  从1920年起,盖革和他的学生米勒德国物理学家米勒对计数器作了许多改进,灵敏度得到很大提高,使其可以用于探测所有的电离辐射,被称为盖革-米勒计数器,应用十分广泛。

  盖革计数器是一个装有气体的圆筒,上面加有很高的电势,但是还没有高到能克服气体的电阻将它击穿的地步。如果有一个高能亚原子粒子进入圆筒,它将使其中气体的一个分子电离。新产生的这个离子以很高的能量向阴极运动,途中通过碰撞,再使另外一些原子电离;这些电离的原子本身又开始运动,再进一步电离其他原子。

  这就是说,圆筒内的气体发生了一次“雪崩”电离过程。由于这个过程,圆筒内的气体会通过一个瞬时电流,它可以被记录下来而发出一次咔嗒声。这种咔嗒声记录的就是粒子进入圆筒的事件。

  1947年,美国人Sidney H. Liebson在其博士学位研究中又对盖革计数器做了进一步的改进[2],使得盖革管使用较低的工作电压,并且显著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这种改进也被称为“卤素计数器”。

  1964年,在美国和德国都有了成熟技术,并且有专业的生产厂家开始量产。

  盖革计数器因为其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探测范围广泛,至今仍然被普遍地使用于核物理学、医学、粒子物理学及工业领域。

  现代盖革-米勒计数器已开始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当年的三极管驱动发声器件的方式实现有效计数并可计算出相应的辐照强度及累积受辐照量,并可通过显示设备精确显示出来。

  今天,科学家已经使用电子仪器来为这些进入的粒子事件自动计数。

  1925年,盖革受聘在基尔大学任教授。

  1929年,他转入图宾根大学任教。

  1936年任夏洛滕堡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

  1937年盖革和物理学家席勒用九个盖革-米勒计数器排成一个环形,测定了宇宙射线的角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盖革一度参加过德国的研制原子弹的不久即流产的计划。

  1945年9月24日于柏林逝世。

  汉斯·盖革(Geiger,Hans Wilhelm,1882年9月30日-1945年9月24日),生于莱茵兰-法尔茨州诺伊施塔特。德国物理学家。

  #历史上的今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德国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德国服务器网联系。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